都值钱,民国一根金条有50、100、150、200、250、300、500克七种规格。存世的90%是50克,5%以上是250克,约2%是500克,剩下的规格极为罕见。所谓金条,基本都是民国的,目前很少见到民国以前的真货(这句话不针对拍卖会)。金条和金锭(金元宝)一样,都是用失蜡法铸造,又称融蜡法,不同于模具翻砂浇铸或钢模压铸,熔蜡法铸造的器物一模一样,没有重复。所以在所有钱币类收藏中,金条和金锭价值最高,因为不是机器的量产。金条类似于金币,主要分为收藏的纪念性特制金条和普制投资金条。纪念性特制金条一般同样会以高于其金原料价值以上较高的价格来发行,其价格一般是固定的。比如我国发行的贺岁金条、2008奥运金条等都属于纪念性特制金条。普制投资金条和普制金币主要区别是规格上的不同,典型的普制金币通常有四种型号:1盎司、1/2盎司、1/4盎司和1/10盎司,规格普遍较小,但是也有1公斤、10盎司、2盎司和1/20盎司的金币;而金条的规格相对于金币而言则偏大。
如何辨别失蜡法之作
失蜡法 春秋时发明的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现以蜡制成器物模型,内外以泥填充加固,待干,加热,使蜡液流出,堵住排蜡口,再注入金属溶液,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便可得到与蜡摸相同的金属器。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用地坑造型,模料由蜡和牛油配制,造型材料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所用蜡料和铜料的比为一比十。金属液通过槽道浇注。对于批量大的器件,为提高工效,先把蜡片在样板上压印出花纹,再拼接成模。《宣德鼎彝谱》载明代铸宣德炉用黄蜡作模坯。有些鼎、炉需要量大,当已采用此法。大量史实表明,失蜡法在中国延续不断地应用,至近代仍广泛流传于北京、山西、内蒙古、江苏、广东、云南、青海、西藏等省区。佛山、苏州等地现仍用上述传统技法制作艺术铸件。(见彩图) 参考书目 Leslie Aitchison, A History of Metals, MacDonald & Evans Ltd.,London,1961. 华觉明:《中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载《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失蜡法 cire purdue;lost-wax process 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 。用蜡制成铸 模 ,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脱蜡法是一种铸造方法,中国古代在青铜铸造上已经使用这种方法,现代的精密铸造中称为熔模精密铸造。 脱蜡法是先用蜡制造模,应用到翻沙上,就是将蜡制的样品埋入铸造的沙型中,夯实,然后加热,使沙型变得结实,蜡融化倒出,再将熔化的青铜或铁水倒入。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将砂型做成两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须可以从半个砂型中取出。而脱蜡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铸造形状非常复杂的物品。现代精密铸造使用非常细的铸造沙,也是先做蜡模,然后将沙喷到模具上,高温烧制沙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细,形状非常复杂的模具。直接铸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进行机械加工。 [编辑]脱蜡法的历史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曾侯乙墓也曾经出土了青铜尊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