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社会历来就有重视人才的传统,而当今社会更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信息的变化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重视更胜以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了人才争夺战的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在中国模具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之为“百业之母”。从“老三样”的电视、冰箱、洗衣机,到时下流行的MP3、手机和数码相机,这些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模具设计师之手。模具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企业模具的数字化设计,包括型腔模与冷冲模,在传统模具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应用数字化设计工具,提高模具设计质量,缩短模具设计周期等。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产品生产出来之前先做出一个模型,而模具设计师就是使这些模型成为真实产品的人。据统计,我国模具行业目前从业人员有600多万,模具设计师仅60万。据劳动部门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模具设计人员、模具开发人员、模具维修人员等已成为市场上最紧缺的人才之一。
在经历了手工操作加机械化(普通通用机床与工具)的发展过程后,现阶段中国的模具企业已经到了主要以数字控制为主,部分骨干企业进入计算机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模具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美国。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使得“十五”期间成为我国模具行业发展进入佳境的时期。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模具市场总体处于产需两旺的态势。除了发展速度继续提升外,我国模具行业在2007年还呈现出诸如模具向大型、精密、复杂方向发展成果突出、国际合作进一步发展等亮点。与此同时,行业综合水平落后的面貌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在这些问题中,人才紧缺以及人才流失已经成为抑制模具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防止模具企业人才流失、培养新型模具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高水平人才就显得极为迫切。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当代中国模具行业人才匮乏的现象?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平高集团工模具有限公司模具设计师马雪飞,倾听了一名普通设计师对中国模具人才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记者:能在一家企业工作10年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您所在的企业一定有一些特别吸引您的地方吧?
答:我所在的企业是平高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平高集团的前身是平顶山高压开关厂,始建于1970年,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工模具有限公司。平高集团是我国超高压、特高压开关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国家电工行业重大技术装备支柱企业。工模具公司主要为国家高压电器产品的生产和配合新产品研发提供模具装配,包括多种模具的研发和制造。自大学毕业后来到平高工作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大学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一开始不懂得模具是什么到后来独立完成几万字的毕业论文,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学好专业知识,以后能设计出好的模具。是缘分也是机遇,毕业后我如愿以偿的进入了模具制造企业也就是平高集团,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刚开始感觉实际生产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不小的差距,到后来承担多项重要研发任务,我的成长是伴随着平高集团的发展开始的。车间实习、师傅的教导为我日后的研发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对这个集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这家企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作为一名普通的模具设计师,能和企业同成长、共发展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企业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提升,我想这是任何一名员工都愿意的事情。
记者:目前中国的模具企业主要以数字控制阶段为主,有些重点企业已发展到计算机化阶段。贵企业处于怎样一种发展阶段?3D软件和CAE技术的应用状况如何?
答:3D软件是CAD技术中的主要部分,CAD技术作为成熟的普及技术已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这一点上我公司也不例外。在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造型和分模的设计。自集团引进此软件至今,公司基本上实现了完全3D化设计,在加工方面的应用还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而CAE技术方面,我公司传统的高压电器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及加工都是根据二维工程图样来完成的,加工出的产品数据精度不高,往往要不断的修改产品设计,不断的修改模具,致使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采用CAD/CAE/CAM软件来实现三维设计后,产品研发周期、模具设计周期和加工周期大大缩短。以我公司特高压产品为例,绝大多数的浇注绝缘件和模具设计都必须经过多方面的计算机仿真分析,否则将无法通过设计审查,更谈不上试制和投入生产。特别是优化模具设计方案,提高了模具的质量和耐用性,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准确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而降低了产品开发和模具设计的成本。
记者:我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模具行业从业者,您认为目前模具行业存在怎样的问题?
答: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势头是否还会延续下去,这是我们业内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我的从业经验和这几年行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模具行业尽管面临着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国内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外资企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局面,但经过这一段时期的持续发展,实力已大大增强,完全有能力变压力为动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但另一方面,我们国内模具行业在精度、寿命、制造周期及能力等方面,与国际水平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模具方面,仍旧需要大量进口。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是模具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模具价格不涨反落,致使不少模具企业利润下降。加之目前中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缺口甚大,以往对“品牌”和“专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国模具行业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记者: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职工队伍发展迅速,但仍然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像您上面提到的那样,目前中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缺口甚大。人才紧缺现已成为抑制模具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模具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也很严重。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行业从业人员的增长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求,人才紧缺日益突出,这是我国模具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总体说来,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约缺口30~50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20%。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模具企业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及高级技术工人。
首先,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原材料价格和人员工资需求不断上涨一定程度上致使模具企业利润不断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亏损,这些都是导致企业间人才流动加速和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人才流失的因素。
其次,模具行业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经验的行业,一般的模具设计人员需学习2~3年,而一名可独立设计模具的优秀设计师,至少需有5年的从业经验。由于最初的学习非常枯燥,因此许多初学者都会半途而废。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对模具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中等技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操作工,不完全具备模具设计能力;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模具专业,但由于受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技能不充分。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模具培训班,由于缺乏规范的职业标准,因此学员质量良莠不齐。由于模具制造企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教育培训的相对滞后,模具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始终处于紧缺状态。尤其是中高级人员更是难觅,这是造成模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流动性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次,老一代模具人才流失之后,并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才补充上来,而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模具企业工作条件差,模具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使模具企业出不起高薪好待遇吸引并留住人才,人才跳槽时有发生,企业有后顾之忧,更不愿冒风险出资培养人才。这种矛盾制约着人才成长机制和创新机制的形成,也制约了模具从创业型向创新型行业转型的进程。
当然,现代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模具行业“重男轻女”的习俗也是导致中国模具行业人才紧缺的一些原因。要摆脱这种困境,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从自己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人才才是最合适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了解工厂的实际需要,最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将工厂自身的实际与技术结合起来,产生强大的生产力甚至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同时,通过企业自身培养起来的员工,一般都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不容易离开培养自己的“大家庭”。
采访之后记者豁然明白,其实中国模具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从业人员,更需要的是那些既掌握核心技术又具备开发和战略决策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即所谓的懂模具技术又懂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也不断加快,这种发展势头正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延伸。而我国的模具制造业正是承接转移较为理想的地方,加之国家大力支持,相信我国模具行业的未来将会呈现出更加繁荣、美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