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列全欧洲第一,超过了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而德国的经济命脉就是闻名世界的工业制造。德国的工业制造涉及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以品质精良而著称,在世界享有盛誉。比如德国生产的数控机床在我们国内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但是在价格上却远远超过台湾和日本的同类产品。
从目前来看,德国工业侧重于重工业,比如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尽管如此,其他的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
作为近代才崛起的工业强国之一,德国在工业革命早期曾经一度落后于英法等国的进度,一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实现反超。特别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以后,终于迎来了德国近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时期。20世纪初,全世界有将近3分之一的诺贝尔获得者来自于德国,其中多数是物理和化学、数学领域的研究,比如有名的伦琴射线、相对论,这比同时期的英法两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还多得多。正是因为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德国的工业才能够稳定地发展。在二次世界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少数几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强国之一。
因此,德国工业之所以发达主要还是因为国内优秀的教育体系、厚积薄发的工业积累以及日耳曼民族自身的优越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科学家在物理、化工、生物等领域均有杰出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德、法等独领风骚的列强普遍衰落,德国工业的衰落迹象尤其明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因为发动法西斯战争的缘故,遭到了英美苏等国的致命打击;其次是德国战败以后,前苏联和美国针对德国的人才和工业设备开展了疯狂的掠夺。不过,由于战后美苏冷战的升级,美国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德国工业和经济支援。在二战以后,尽管德国受到了种种军事条约的制裁,但在工业上没有落伍于世界。凭借着“马歇尔计划”的支持和日耳曼民族的努力,联邦德国在战后二十年左右就再次跻身于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美苏冷战期间,联邦德国先于民主德国实现复兴,奠定了两德合一的根基。
时至今日,德国有名的工业城市有慕尼黑(宝马总部)、汉堡、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等。
先说个身边的事儿。学校跟德国有合作项目,经常邀请一个叫哈罗德的专家过来指导教学和实训。洋专家一来,周边的企业也想借用,于是就顺便带着去了三友集团下车间,现场“指点迷津”了。
结果呢,人家三友的技术人员说,德国这一套手法的确高端,很开眼,但不适合咱们中国国情。按哈罗德的水准,把设备焊接的那么牢固,几乎能保持半个世纪不出问题,那么我们一车间负责焊接维修的工人,都没活干了,岂不全得下了岗?
当然,这也是国情所在,亲身体验,德国老龄化严重,人力贵,出现场的成本高,所以人家焊一次顶用半个世纪,也是非常划算的。
不过,客观看,德国的工业水准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摸索,走过弯路的。
德国统一的时间晚,187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后,才开始大规模搞工业化。因为起步晚,也经过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山寨阶段”——仿制英、法产品,价格低廉但质量堪忧。甚至当时的西方市场,“Made in Germany”一度还成了带有侮辱色彩的符号。
然而,只用了二三十年的光景,到了20世纪初,德国制造摇身一变,竟成了“原创、高品质”的代名词。像一战时就开始成为各国士兵竞相收藏的目标的鲁格手枪,一直风靡了半个多世纪;二战中的各种德制轻重武器,更是几乎代表了当年人类科技、工业水平的最高境界。
然而,咱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大搞制造业,但三四十年过去了,虽说涌现出了不少领先世界的科技产业和工业品牌,但大多数还主要徘徊在贴牌代工、加工等低端制造业,反观一百多年前的德国,用了同样的时间,却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
客观看,德国的工业发展的又好又快,首先取决于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的基础教育非常发达,早在距今200多年前的普鲁士时期就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还产生了一套实用的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能把科学理论与工业实践充分联系起来。这样,让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工程师团队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相辅相成,科学技术能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实践反过来又能及时指导科技进步,这让德国人普遍具有很高的劳动素质。
这套体系具体怎么回事儿,就不多赘述了,否则可以写本关于职业教育的专著,还是上中下三册的那种,内容会非常乏味。
总之,在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下,德国公民几乎人人都是高素质劳动力,文化基础好,动手能力也强。
最典型的比如二战,当年,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不得拥有空军。然而,从闪击波兰开始,德国空军在战争前期所向披靡。这些大量的空战人才,除了一些是战前以加入私人航空俱乐部的形式偷学战机驾驶以外,很多属于短期内强化训练出来的,这自然跟德国教育基础好有关。七八十年前的德国小伙子们,多少的都对基本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而同期咱们的中国青年们,很多连鞋都穿不上,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所以,我们抗战时期的飞行员不少是南洋、欧美的华侨子弟,或者来自于内地的富庶家庭。
反例就是现在的印度。莫迪总理上台后,一直在主推“印度制造”,但收效不算乐观,很大程度上就跟印度所谓的“人口红利”,含金量太低有关。
印度的主打的所谓“廉价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文化程度低、生产技术低、自制能力低的“三低”人群。
虽说印度在教育普及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进步,但目前仍是全球文盲最多的国家。毕竟,人口量大,并不代表着就等于拥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质跟不上去,那属于负担。
所以,对比来看,教育基础,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不同,工业化的时间也是不能强求的。
其次,就是德国人严谨的民族性格,擅长量化与理性分析的特色文化,还有所谓的工匠精神,类似的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重点说一下第三点,战后现代德国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战后,虽然德国本土遭到重创,割地又赔款,丧失了大量的厂房和机器,但技术工人培养体系和科学技术储备却都保留了下来,这些成为了德国再次崛起的基础。
冷战开始后,美国为了控制欧洲局面,遏制苏联,需要重建一个稳定强大的西欧。西德作为对峙阵营的最前线,为了充分显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美国对其援助力度极大。
美国马歇尔计划中,大量的低息无息贷款和无偿赠予,给德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和资源。战后没多久,德国汽车、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等传统强势重工业就又重新崛起;东德那边,苏联为了加强对峙前沿的实力,同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非常下本儿的对其进行了援建。虽然跟西德发展还是没法比,两德合并后,至今还在拖后腿,但苏东阵营里面,东德也算是发展最好的一个了。当年普京在东德工作时,前妻柳德米拉就曾非常羡慕德国邻居的生活水平。
还有一点,属于间接原因,那就是德国的房地产市场相对而言比较正常。
很显然,几次金融危机中,除了德国,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而德国较为理性的房地产市场,让其整体经济没有受到太大波动,更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而保障了工业的持续活力。毕竟,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靠着炒房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发展国民经济,还得通过实实在在的,上点档次的工业产业才算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