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杨业(杨继业)简介?

来源:www.lzmould.com  时间:2024-06-24 03:43   点击:21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杨业(杨继业)简介?

杨业(?-986年6月18日),字重贵,戏名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北宋名将,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生于并州太原,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追随北汉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号为"无敌"。 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素闻其名,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为监军王侁威逼,毅然带兵出征,力战而死。追赠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二、杨业故里?

杨业,又名杨继业,故里在太原府石州平夷县,即今山西省柳林县杨家村人。初名继业,生在杨家村,长在何家梁,发迹于刘家沟。所历三村三姓,缘起杨家村生母没奶,寄养于何家梁村何姓,乳母刘氏。日久恩深不回,随兄继恩、继元取名继业,并改姓为何。

刘崇建立北汉称帝后,命其子刘钧将继元和继业二外甥养为己子,何改姓刘,名曰刘继元、刘继业。

刘继业从此事北汉刘崇、刘钧、刘继恩、刘继元四位皇亲,由于家世从武,自幼骁勇,先后担任保卫指挥使,建雄军节度使,号称无敌。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北汉归宋后,刘继业复姓杨,止名业,改名杨业。

宋太宗素闻其名,累授右领军卫大将军、拜郑州刺史,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等职。雍熙三年(986年)杨继业以身殉职。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宋太宗降旨赠其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三、杨门虎将杨业之死?

孤军奋战的杨业,遭受了辽军的埋伏,杨业按照王侁先前的计划将敌人引诱到指定位置。无耻的小人王侁在看到凶猛的敌军之后,吓得逃跑了,完全不顾杨业的生死。

杨业在指定的地点拼死奋战,努力争取时间,等待队友的支援。等到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消耗,等到战场上自己队伍的一个个士兵倒下,等到敌方的力量一点点增强,杨业终于明白,自己被抛弃了。他心灰意冷地死在了辽国的监狱里。

四、杨继业朝代?

北宋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原籍麟州,后徙并州,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

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

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孤立无援,于陈家谷力战被擒,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五、杨继业是杨几郎?

杨继业是杨一郎

火山王杨衮的八个儿子,有杨继忠、杨继孝、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杨继业、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高行周的二儿子),合称“老八郎”。八个儿子的说法比较多,但在琴书《飞龙传》中,杨继业是老大,在《三下河东》中,杨继业就是老七了。这八个儿子,除了杨继业,还有老杨五郎出家,高怀亮,其他的五个兄弟,都被王彦章的儿子王天龙在紫光阵给团灭了。

六、杨家将杨波是杨继业吗?

是。

北宋著名将领杨家将是杨继业(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1.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五代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其“无敌”。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

七、杨继业的家乡?

北宋名将杨继业祖籍并州太原。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八、杨家将杨业的简介?

1、简介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 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回身力战,全身受到数十处创伤,士卒死伤殆尽。杨业面无惧色,手刃数十百人。马匹重伤不能前进,力竭为契丹军所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2、性格特点杨业不知书,忠烈勇猛,有智谋。练习打仗,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北部艰苦寒冷,人人都穿毛毡衣服,只有杨业露天坐着谋划军事,身傍不生火,侍卫几乎都冻僵了,而杨业很从容,没有怕冷的表情。他处理政事简单明了,对部下宽容,所以士卒都乐于为他效力。朔州兵败的时候,他的部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赶快跑回去,报告给皇上。”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去。淄州刺史王贵杀了几十个敌人,弓箭用光了才死,其余的人也都死了,没有一个生还的。听说的人都痛苦流涕。

3、评价赵光义:“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欧阳修:“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苏颂:“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来,至今遗祠雁门关。”

九、杨业碰碑唱词?

 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恨北国萧银宗打来战表,擅抢夺我主爷锦绣龙朝。贼潘洪在金殿帅印挂了,我父子倒做了马前的英豪。金沙滩双龙会一阵败了,只杀得血成河鬼哭神嚎。

 我的大郎儿替宋王把忠尽了,二郎儿短剑下命赴阴曹, 杨三郎被马踏尸首不晓,四八郎落番营无有下梢, 杨五郎在五台学禅修道,七郎儿被潘洪箭射花标, 只剩下杨延昭随我征讨,可怜他尽得忠又尽孝, 血战沙场、马不停蹄、为国辛劳, 可怜我八个子把四子丧了,把四子丧了,我的儿啊! 

 眼见得一家人无有下梢。魍魉臣贼潘洪又生计巧,请我主到五台快乐逍遥, 又谁知中了那奸贼笼牢,四下里众番儿犹如海潮。多亏了杨延昭一马来到,一杆枪保我主闯出笼牢, 有老夫二次里也闯贼道,那时我东西杀砍、左冲右突、 虎撞羊群被困在两狼山,里无粮、外无草、盼兵不到, 眼见得我这老残生就难以还朝。我的儿啊! 饥饿了就该把战马宰了,身寒冷拆帐篷用火焚烧。宝雕弓打不着空中飞鸟,弓折弦断为的是哪条  恨石虎将我的战马绞倒,为大将无坐骑怎把战交? 带过了定宋刀爷把路找,寻一个避风所再做计较。

十、杨业怎么死的?

  杨业(约932-986年),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宋朝名将。  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这位名震关内外的名将,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20多岁便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当时,宋太祖已经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继业便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但他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继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早就听说杨继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的亲信前去劝降。见到皇帝派来的劝降使者,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就有了一旦契丹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人们给杨继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这以后,杨继业一直在北部对契丹进行备战。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朝守将纷纷投降。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  其中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因粮草不济逐渐落后,中路军田重进随后也被打败,宋军败局已定,宋太宗于是命令各路宋军撤退。但潘美率领的西路军却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享年55岁(一说59岁)。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关于杨业籍贯的考证  杨业(约928——986),原名重贵,山西(《宋史·杨业传》:“杨业,并州太原人。”杨业死后,宋太宗下诏褒?,说他“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山西”作为行省的名称,起于明朝。但自汉以后,“河东”、“山西”两词,文章家已经互相代用。当五代至宋初,“太原”和“河东”是具有同一涵义的名词,凡属北汉统治下的区域,习惯上都称做太原。 火山(今河曲县火山村)人。  后晋天福元年(936),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帝位,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于是河曲、保德一带就成了抵抗外来压迫的边防前线。  契丹据燕云后,不时向南进犯,烧杀掠夺。于是“收复燕云”就成为当时人民的一致呼声。抗敌保乡的义旗,插遍了黄河流域的山头。杨信在火山起义,组织地方武装,号“火山王”。后发展到麟州(陕西神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