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商周时的青铜器是怎么做出各种复杂的花纹的?

来源:www.lzmould.com  时间:2022-09-06 09:54   点击:282  编辑:洪娇   手机版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挺有意思的,怎么说呢,没接触考古之前,小黑是挺笨的从没想过青铜器是怎么制作出这么多的花纹,后来才发现这个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至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的。但是学术界是提出了几种可能性的,学术的目的不苛求能过完全的复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是尽量的让现代人更加了解古代的社会。

主要可能性有: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在陶范上面刻纹饰,这个其实是有发现的,比如有的陶范上面会有一些刻画的痕迹的。

第二种方式是:先用材料做出想要铸造的青铜器,然后再用范土进行翻范,这种方式的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是有些纹饰特别的精致,怎么才能保证翻出范能够完美从模上翻出。

第三种方式是: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式更加有争议,就是失蜡法,虽然这项工艺至今仍在使用,但是在商周时期,失蜡法是否被国人掌握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后母戊鼎怎么锻造的?

巨大的鼎甚至可以整煮一头牛。据南博技术部主任王金潮介绍,此次重做大鼎目的不是纯粹的克隆,而是模拟商晚期的条件,用泥做范(即模坯),搞清铸鼎工艺。

此次铸鼎用的泥土取自河南商文化地层。那里的黄土颗粒细,耐温性和复印性好,因此孕育出举世闻名的青铜铸造文化,而司母戊方鼎是其登峰之作。

王金潮说,当年铸鼎首先要用泥做成内范和外范,内范是实心的,外范是空心的,用火烤干后,把内外范拼起来,将青铜汁灌入中空部分,冷却后就形成了青铜器。青铜器的后期加工只有用砺石打磨,因此铸造时就要将后期加工尽量减少到零。由于内范重达1吨,外范无法承受如此重压,因此在浇铸时采用倒铸法,即鼎口朝下,鼎腿朝上,铜汁从鼎脚注入。浇铸时铜汁重近一吨,外范如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而不破裂?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范埋在地下,用土填实,这样就可以保证泥范不变形不破裂。那么铜汁是如何炼成的呢?王金潮说,把铜、铅、锡矿石和木材都投进陶制的锅炉内,内外一起点火,熬出铜汁后,比重轻的炭灰就浮在铜汁上,起保温作用。浇铸时,拿掉锅炉底部的挡板,铜汁就顺着沟槽流进范中。待鼎身铸成后,再做泥范进行第二次浇铸,把鼎耳浇铸在鼎身上。

那么,大鼎的花纹和文字又是怎么做成的呢?王金潮解释说,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再嵌到泥范上。由于这种镶嵌很难做到严丝合缝,因此现在我们常能看到青铜器上的字和纹饰周围有框。据推测,青铜器上的金文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软笔字(例如毛笔),甲骨文因为在硬骨上刻,因此笔画都是直的,而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有了曲线,字也有了撇捺和笔锋。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它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已出土的世界最大青铜器。

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体现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是使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也就是套模浇筑的方式,制作流程比较的复杂,分为了:制模:-范座:-翻范:-制内范-合范-制作浇注孔-浇铸-取物-打磨修整九大步骤。

如此巨大的器具的铸造,能在上古时期得以完成的确不容易。

要完成制作必须要有几个条件:完善的制作工艺流程

随着商代是奴隶制度完善,生产工具由石器逐步变为青铜,正因此,对青铜器具的制作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青铜器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兵器,农具,生活用品,直至大型祭祀礼器,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青铜器制作的工艺流程。

专业分工的制作工匠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的分工越来越细,在商代开始出现了发达的手工制造业,专家在殷墟考古就发现了专业的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制作场所,培养了诸多专业分工细致的制作工匠。

权威的管理机构

“后母戊鼎”,如此大型的青铜礼器制作,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而物资的调配,人员的组织,需要权威的管理者统筹规划,在商代,就有专门管理百工的大官“冢宰”,就保证了制作能顺利进行。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对农业生产十分的重视,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而鼎是重要的祭礼器,方鼎盛谷物以祭地,圆鼎则盛肉以祭天。古人早有天圆地方的概念,地为方为阴,象征养育万物之母。

“鼎”在中国的文化象征意义很大,它成为国家和权力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等相关的词,成为庄严尊贵的指代。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联删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